有一個魚缸,中間用玻璃隔開,一邊是空的,另一邊養著一條大魚。接連幾天都沒有給魚餵食。幾天後,在空的一邊放進小魚。餓了幾天的大魚看到小魚,立刻游過去想吃掉它們。然而大魚多次被玻璃彈回,最終放棄了嘗試。後來,當隔板被悄悄移走後,即使小魚在大魚面前游來游去,大魚也不再有吃它們的欲望。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條大魚,在經歷了種種挫折後逐漸喪失勇氣。因為覺得自己永遠做不好,所以慢慢扔掉生活的主動權,開始躺平、擺爛。心理學上認為,當一個經歷過反覆挑戰的人,開始相信他無法控制自己目前的處境時,就會發生習得性無助,放棄做出改變,嘗試接受自己的命運。
習得性無助效應是由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的,最初通過一項著名的實驗來驗證。
他把一隻狗關進籠子裡,防止狗狗逃跑。
只要狗有出逃舉動,蜂音器就會響起,狗因此受到電擊。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狗並沒有逃跑,而是直接倒地呻吟,全身顫抖,放棄了逃出籠中的機會。之所以選擇待在籠子,是因為它在接連逃跑失敗後,學會了「無助」。狗產生了這樣一個信念:不管怎麼努力逃跑,都會被電擊。於是狗習得了無法脫逃的無助感,並把它作為自己的生活準則。就算現在完全有能力逃跑,它也不會再進行新的嘗試。這種效應表明,當個體在一段時間內反覆遇到無法控制的困難時,他們會漸漸失去對未來的希望,甚至在有機會改變現狀時,也不再去嘗試。很多人的習得性的無助可能在嬰兒時期就開始了,主要是因為父母的不可靠或反應遲鈍的造成這些感覺,甚至可能貫穿整個童年時期。當孩子們反覆需要但得不到父母幫助時,他們會覺得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改變不了他們的處境。反覆的經歷加劇了這些無助和絕望的感覺,導致他們長大後,這種無助和絕望的感覺伴隨一生,使其成人後也認為自己無法應對生活的問題。也有很多人是長大後面臨的挫折太多,形成了創傷性的反應。其實我們生而為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無助」的症狀。在學習、生活、工作、婚姻和為人處世等方面,類似這種無助狀態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習慣用消極否定的方式與自己交流,悲觀地看待問題,習慣性地與他人進行負面比較,沉溺於過去。面對優秀的人,總是感到沮喪和自卑;喜歡指責別人;難以原諒自己。
如果我們身上有以上表現,或許就是「習得性無助」,需要引起重視,保持覺知。很多困難並不是堅不可摧,而是人在心中預設了一座難以跨越的高山。《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中指出:「大腦就像一隻膽小的猴子,遇到一點點危險,就會恐懼不安,想要逃避。」其實,邁出第一步就會發現:那座看似險峻的山,也沒有那麼高不可攀。
掙脫習得性無助,重新給自己下定義
樊登曾說過:「如果你的生活出現了煩惱,相信我,一定是你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正如心理學家Frankl所言: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和態度的自由,無法被剝奪。當我們遭遇挫敗時,可以用積極正面的語言描述,做到正面反應。比如,你考試失敗了,如果運用正面的思維,就會想著:沒關係,我總結經驗,從頭再來!當你覺得遇到困境有一股無助感的力量湧上心頭時,告訴自己,這份感受是從小時到大所有同樣感受的累積,並不是全由這件事情帶給你的。也就是說,難住你的不是面前的這件事,而是你體內的這股無助的能量。學會區分,便能客觀看待自己當下的境遇,不放大無助感帶給自己的痛苦,更有勇氣前行。當你的信心在前進的路上積攢得越來越多,力量感也會隨之生發出來,無助感便會越來越少。保有覺知,活得清醒,走好腳下的路,一切美好都會如約而至。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完成任務的能力的信心。當我們感到無助時,其實往往是因為缺乏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通過不斷積累小的成功,增強自我效能感,有助於打破無助感。麥基說:「一個人相信什麼,他未來的人生就會靠近什麼。」如果我們總是暗示自己「我做不到的」「我不行的」,結果就真的不會太好。每當遇到挑戰時,問問自己:「這件事能教我什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局面?」這種積極的思維方式會逐漸改變我們的應對模式,減少消極反應。曾經讀過這樣一段話:生活吧,就像明天是末日一樣;跳舞吧,就像沒有人關注一樣;去愛吧,就像從未受過傷害一樣。習得性無助就像一頭深淵巨獸,容易把人吞沒,禁錮在原地。可一旦掙脫出來,你就會發現,還有無盡的希望和光亮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