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表现日渐“显山露水”,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与家长、老师意见“针锋相对”的尴尬局面。在学校,老师们由于面临这样的学生不止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逐步摸索和积累了一定经验,多数能够“坦然受之”,妥善处理。
但对于当前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个多年宠爱有加、寄予很高期望的孩子,突然间“玩”起了“叛逆”,对此家长们难以冷静对待,采取“高压”或“放任”的态度,进而使“叛逆”成为孩子成长的“负能量”,甚至影响家庭和睦、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通过长期与家长朋友交流,我们认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玩叛逆”,家长要弄清其成因,重点注意处理好“三对关系”。
孩子出现叛逆表现,主要是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内部因素-自身生理成长的必经之路。 伴随着成长的脚步,孩子生理心理逐步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一定会对他们的心态造成强烈的冲击。由于当前家庭、学校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还不够到位,面对自己生理的变化,孩子往往感到迷茫彷徨,从而诱发浮躁心态,表现出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明显的对抗情绪,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社会经验、生活经历以及认知的片面性、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缺少计划、随意性强。虽然说话、做事还带有明显的孩子气、幼稚性,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往往把自己看作大人,认为很多事自己能够解决,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一旦感到自己受到误解,就会用逆反的态度予以“回击”。 2、外部因素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约束。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和好奇心也随着增长。外界的教育以及学校、家长、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他们的不能顺畅地表达其情感需求,常常感到思想压抑、内心矛盾,做出不恰当的宣泄和表达,显示出鲜明的逆反性。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社会、家庭和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导向上存在的一些弊端,阻碍了孩子自身发展需求,成了他们叛逆心理产生的源头。 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学习、学业成绩就成了和孩子发生冲突的燃点。孩子的睡觉、饮食、上网、游玩等等系列的日常安排都和学习挂上了钩。甚至爬一次山、散一次步、看一场电影都要孩子写个心得体会什么的。这种动辄学习的思想必然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极大的反感和无聊情绪,随之而来的有可能就是家长的唠叨、训斥等等,这些必然会带来孩子的叛逆,形成“教育”与“逆反”之间的恶性循环。 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伤害往往是以爱的名义”。的确如此,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管制、事事干涉无一不是在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迫使他们采取极端行为来反抗挫败家长的权威,展示“已经长大”的自我。 家长应对孩子叛逆的基本策略 作为家长遇到孩子的逆反,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家庭教育的不科学甚至是缺失之处。鱼和海教育认为,应对“玩叛逆”的孩子,家长要坚持“三个结合”,帮助孩子告别消极的叛逆,走向成功的人生。 一、“疏”“堵”结合,最大限度减少助推孩子叛逆的因素: 多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叛逆”,给家长的第一印象多数是不配合家庭教育,不易交流。面对家长的教育,他们往往以一种心有怨气、不以为然的态度,给予和家长预期完全相反的反应。作为家长,一定要更多的关注、分析孩子的心理动态,清楚了解孩子“怨”由何生,采取“疏”“堵”并重的办法,帮孩子排解不良情绪,减少助推叛逆的因素。 “疏”即及时疏通。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疏通是最有效的治水方法。孩子的“叛逆”情绪一旦不能及时疏通,随时就有可能像洪水一样暴发、泛滥,给“满怀希望”的家长以突如其来的“袭击”。许多情况下,学习上的困难往往是孩子叛逆情绪的开始。 对此,家长不能过多地给孩子加压,不能老是拿成绩说话,抱怨孩子的成绩比不上谁谁等等。要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有条件的话,还要适当辅导孩子破解学习上的一些难题,减轻孩子在学习上的压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另外,思想上的负担、同学之间的纠葛也是孩子产生叛逆情绪的因素。 家长要有一颗能够充分包容的心,为孩子提供一些宣泄情绪的机会,坚持及时与孩子交流思想,分析问题,出出主意,逐步引导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是非曲直。 “堵”即源头防范。叛逆期的孩子,对家长的教育经常采取对立情绪,并不时以反抗的形式回应家长。对日常琐事的逆反态度经过短时间的过渡就会好转。但如果是涉及恶劣品行、沉迷早恋、痴迷网游等情况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纠正。 家长要当好孩子的表率,在为人处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做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事、不说有损于人格的话,以高尚的情操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做好榜样。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依恋家的温暖。一旦发现孩子有早恋、痴迷上网等苗头,要及时悉心引导,帮孩子把精力和智慧转移到学习上来。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要切忌专制粗暴。 一些家长在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这些做法会让孩子本身无助的心灵遭受巨大伤害,要么变得怯懦,要么逆反成性,实不可取。 二、“进”“退”结合,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 要勤于“跟进”。叛逆较明显的孩子最难以沟通。但作为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是应尽之责,必须“知难而进”。 一是在保护孩子自尊方面要勤于“跟进”。要充分尊重孩子,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这样的话得到的反应一定是抵触情绪。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教导的抗拒心理。 二是在稳定情绪方面要勤于“跟进”。每个人都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家长也不例外。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重点从稳定孩子情绪入手,消除孩子的戒备之心,让孩子不要怀疑交流的动机。一般可以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让孩子对家长的话题感兴趣且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进入正题,这样才能提高交流沟通的效果。 三是在处理棘手问题时要勤于“跟进”。比如和同学闹矛盾、同老师闹“对立”之后,要明确态度,及时规劝。必要时,还可以请孩子充分信任的朋友、长辈、老师等做做工作,让孩子能够反省自己的问题,主动承认错误,化解心结,避免矛盾升级影响思想情绪和学习成绩。 要学会“退让”。长期以来,家长专制思想一直盘踞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里,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在孩子面前盛气凌人,态度生硬,从不退让。事实证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言行,只会让叛逆的孩子更加叛逆。 长期沐浴家长关爱的孩子,尽管出现叛逆情形,毕竟对父母是十分依恋的。莫名其妙的“顶撞”之后,家长适当“退让”,进行一定程度的“冷处理”,或许能让孩子更快冷静下来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会心生悔意,慢慢改进的。 另外,家长要学会“退守二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不希望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对此,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自主处理事情、解决困难的机会,当好孩子的后盾,放手让孩子做出决定。有了父母坚强的后盾,孩子一定会审慎从事,即使做出错误的决定,也不会受到多大伤害,相反他们会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经验。 所以,父母适当的“退让”,会让孩子视家长为可以信赖的朋友,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父母的“意愿”才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和奋斗目标。 三、“奖”“罚”结合,多角度地让孩子感受生活: 发现孩子的优点,不吝惜“奖励”。在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们对子女寄予的希望不断拔高,“成龙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儿女的强烈期盼。但是,过高的期望往往会蒙住家长发现孩子闪光点的双眼。一味的斥责让孩子不堪重负,逆反心理由此而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面对孩子,无论他(她)是多么地顽劣,多么地“忤逆”,家长只要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表扬与鼓励,他(她)们一定不会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的。家庭教育中,言语上的肯定、物质上的奖励、思想上的赏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永远管用。 出现明显的错误,要适当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适当惩罚孩子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但要注意的是,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人伤己。 家长在实施惩罚教育中一定要以理智为前提,以爱护为中心,以帮助为目的,做到冷静处理、“量刑”适当、触及内心、辨明是非、有利进步。
版权声明:本栏目文章内容及图像均为团圆心理官网或团圆心理会员原创作品,版权归团圆心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及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