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心理爱能量金字塔

首页 > 爱的能力 > 家庭课堂 > 单亲家庭不可怕,孩子成 “出气筒” 才可怕 :爸妈离婚,到底对孩子伤害有多深?

单亲家庭不可怕,孩子成 “出气筒” 才可怕 :爸妈离婚,到底对孩子伤害有多深?

编辑时间:2022-08-31  来源:团圆心理官网  编辑:团圆心理  阅读:
有的人,婚姻早已满目疮痍,夫妻早已貌合神离,但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宁愿“三天一大闹,两天一小闹”,也要凑合在同一个屋檐下,坚决不离婚。

 
有的人,离婚闹到了民政局门口,忽然觉得离婚对孩子伤害太深,又和好回了家。回到家后,每天鸡飞狗跳的生活,再次重演,然后整日徘徊在离与不离间。
 
还有的人,明明已经离了婚,但为营造一个父母恩爱、家庭完整的假象,仍要生活在一起,离婚不离家,心走人不走,只为孩子回到家,第一眼能看见爸妈。
 
这个时代的老父老母,为了孩子,可谓用心良苦。
 
那么,父母离婚,对孩子伤害到底有多深?
 
 
1、毁掉一个孩子,只要让他对双亲中的一个,充满仇恨就够了,只要让他就觉得自己体内有一半的血液,充满罪恶就够了...

2、成就一个孩子,平和而真实地爱他就好了。 
不用情绪裹挟他,不用好恶强迫他,也不用道德绑架他。和他一起面对离散和悲欢,也陪他一起接受艰难和真相。
 
如他所是,爱他所爱。

3、一个和母亲关系扭曲的人,其实也很难过好这一生。 
她在婚恋中一直颠沛流离,是因为她没有从源头上获得母爱,所以才不懂深爱自己。
 
图片


01学生突然消失,到底为何?

三年级学生小林的妈妈,有天突然来找我,说孩子不见了。

我惊讶的同时觉得很奇怪,孩子早上还在学校,中午放学已经跟午托阿姨回家去了,怎么还能不见了呢?

我详细跟她说了孩子的行踪,表示孩子不可能会不见的,妈妈仔细一想,说孩子应该是被爸爸接走的。

从那天之后,孩子的妈妈一直希望学校能出面保护孩子,阻止爸爸带走孩子,说怕孩子的爸爸会做出伤害孩子的事。

那时我才知道,小林的父母正在闹离婚,一直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抚养问题,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和姐姐现在跟着妈妈生活,小林跟着爸爸。

每当两人闹矛盾的时候,爸爸就会拿小林发脾气,经常打孩子、凶孩子,用这个方式来向妈妈“示威”,其实这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小林比较活泼好动,但说话粗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衣着也不整洁,作业经常是写一半,不写一半,老师不盯着的话,基本上不写。

孩子被爸爸接回家之后,第二天小林没有来学校上学,我以班主任的身份,给孩子爸爸打了一通电话:

“你好,是小林爸爸吗?我是小林的班主任,今天小林没来学校,老师私下把今天的作业发给您,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是吧?”

孩子的爸爸回答了一句:“知道了。”

再过了一天,小林回学校上学了,我看到孩子的情绪很低落,就问他:“小林,昨天你跟谁在一起呀?”

小林回答说:“爸爸。”

“哦,爸爸有没有给你做饭吃呀?”

“爸爸晚上给我做饭吃了,但他不给我回学校,他还打我……老师,我不想跟爸爸一起住,我想妈妈和哥哥姐姐!”

听到这里,作为老师的我,心好痛,多么可怜的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的关系,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了痛苦,我要怎么做才能帮到小林呢?

02“孩子不是我们幸福的绊脚石”

自从加入了心教师工程的学习,我深知孩子的成长就跟树的成长一样,需要阳光、土壤、大气圈。

如同孩子的成长中,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按次序进行,一个都不能少。

要解决小林的问题,需要先从孩子的父母开始,我经常跟孩子的妈妈沟通,转达孩子的心声。

有一次,孩子妈妈来接小林,我说:

“小林妈妈,孩子跟我说跟妈妈一起,真开心。孩子真的很喜欢妈妈,还说您做的菜很好吃……”

小林妈妈在一旁,听了我这番话,乐呵呵地说:“真的吗?哎,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没做好,哎……”

我顺着说:“是呀,父母之间少点矛盾,孩子就会过得愉快点。毕竟,孩子长大了,大人的喜怒哀乐,孩子都看在眼里,我们当父母都是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在那次谈话后,孩子妈妈经常在微信上给我留言,问孩子最近表现如何,作业完成得怎样?

我就会把小林在校的进步情况告诉她,放大孩子的优点,例如孩子见到老师就主动打招呼,劳动课积极打扫教室,英语老师夸奖孩子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等等。

有一次孩子的爸爸打电话来给孩子请假,我在电话里和他进行了交流,我跟孩子爸爸说:

“前几天,小林开心地跟我说,他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住了,孩子非常地兴奋,看得出来,这几天孩子是幸福的。”

电话的那头沉默了一会,小林爸爸说了句:“都是我们父母的问题,谢谢老师,辛苦了!”

对孩子来说,与其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为难,还不如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一段没有爱的婚姻,不能给孩子营造出一个有爱的氛围。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品,我们不应该为了把孩子据为己有,而争得头破血流,更不应该把孩子视为生活的负累和绊脚石,把孩子推来拱去。

抚养孩子,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责任。孩子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培育孩子是作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每次跟小林的父母聊天,我都会说这一句话:

“遇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协助的,欢迎你主动跟我说,老师会大力配合家长的。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03

勉强“完整”的家,可能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在父母相爱和不相爱的家庭下长大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

父母相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交到朋友,也总是自信乐观,看到的世界全是阳光。

而父母不相爱的家庭下长大的孩子,总觉得生活没意思。由于长期感受不到温暖,所以性格变得敏感多疑,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


一边像是沙滩上的阳光,一边像是深山里的苔藓。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运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不相爱的家庭,是一切不幸的源泉,其中无辜的受害者,就是孩子。
父母相爱的家庭,不仅是对伴侣负责,更是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父母离婚”,这件事对家长和孩子来说,其实都是一个应激事件,情感、物理距离上都会有一些分离。

但是,如果父母能够较好的处理,也可以成为一种“好的离婚”,孩子也能去应对和适应这样的变化。

王婧医生表示:离婚,不见得是坏事。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庭长期关系不和、冲突矛盾不断,但仍然选择不离婚,背后的原因往往是“父母想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但其实,一个完整的家,不仅是形式上的完整,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包容差异,出现冲突后能够有效沟通,家能够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和快乐的来源。

图片

如果孩子长期处在充满冲突、矛盾,甚至争吵、打斗的家庭,这种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慢性压力,孩子会出现很多情绪问题,甚至会将此归因为自己,出现自责、自罪。

显然,长期巨大的慢性压力,和短暂的应激事件,前者影响更大。

王婧医生介绍到,她自己的心理咨询门诊上,80%的患者都是青少年,而在这80%的青少年中,有6成的孩子,出现情绪问题背后的原因与长期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息息相关。

因此,不论是否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长期不和谐家庭环境下成长,都有可能出现情绪问题。


04

降低“离婚”对孩子的影响,这3个阶段,很重要

那么,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深?
 
我的答案是:
 
影响孩子的,从来不是离婚,而是分开后,大人们如何做人。
这里面,才藏着孩子的悲欢和命运。
 
离婚后,不要把你对前夫(前妻)的认知,强塞给孩子。
 
我见过最差的父母,就是通过贬损另一方,拉孩子给自己当同伙,用培育仇恨的方式,在孩子心中种下扭曲的种子。
 
每个孩子心中,都流着父母双方的血脉。诋毁任何一方,就等同诋毁孩子的一半。


所以,在孩子面前,对离开的那个人秉持客观,是慈悲,更是教化。
 
离婚后,夫妻关系解散,亲子关系永存。
 
父母宣告离婚,孩子仍是两个人的孩子。
 
争取到抚养权的一方,再苦再难,也不该把孩子当出气筒,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放弃抚养权的一方,再穷再累,也要及时给孩子生活费,因为,生而不养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恶。
 
最好的父母,是一别两宽后,比在一起时更爱孩子。
 
大人对离婚的认知,孕育着孩子的灾祸或福祉。
 
不少男女离婚后,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离婚丢人”的心理,让老人把憎恨和怒火,转移到孩子身上,进而让孩子在抛弃感和孤独感中,失去完整的家后,又失去众人的爱。
 
离婚不犯法,也没有罪,只不过是一种个人遵从内心的选择。父母离婚的孩子,没有错,很无辜。


如果可以,请温柔长情地对待那个父母离婚的孩子。他(她)比我们想象的脆弱,也比我们想象的勇敢。
 
是的。
 
离婚是不得已的选择。
 
真诚而平和地爱那个共同的孩子,却是这不得已选择下,种植的最好善果。

离婚,只是一个决定。而在这个决定的背后,是婚姻、家庭已然存在并且要去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不同的阶段,父母要注意的焦点也不一样:

离婚前


1、不要将负面情绪、压力给到孩子

在这个阶段,家长自己的状态可能也是很受伤的,夫妻双方也都面临着一种情感上的分离、冲突。

当父母双方将对另一半的失望、愤怒和不满全部倾倒给孩子时,这会让孩子感到矛盾和混乱。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自己的一些主观想法,和自己对另一半的感受和看法,全部投给孩子。

父母双方要找到可以去缓解情绪、支持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些亲人、朋友,但这个人,不是孩子。

2、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打闹
临床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当孩子每每谈起父母大吵大闹的时候,会非常恐惧、无助、害怕。

所以家长们要避免这样比较极端的情景,在孩子面前去呈现,留下内心深处的创伤。

在这个阶段,如果夫妻关系冲突十分剧烈,可寻求亲人帮助,如拜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角色,暂时介入孩子的抚育。

3、冷静沟通,诚实告知孩子父母现状
还有一点,就是父母需要很清楚、诚实地告诉孩子情况,如“我和爸爸在这个阶段,婚姻出现了一些比较艰难的状况,正在去处理我们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是我和爸爸之前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你而导致的……”,还可以邀请孩子去谈一谈他的一些感受。

决定离婚


王婧医生讲到,第一个建议就是无论孩子判给哪一方,最好父母双方都可以稳定、规律地继续和孩子保持见面、互动。

有的家庭会出现离婚后,某一方就不准另一方见孩子,这样是很糟糕的。要允许双方父母都可以继续参与到孩子的养育和成长当中。

一段“好的离婚”,指的是双方不再是夫妻,但还是孩子的父母,并且将“父亲、母亲”的功能维持下去。

离婚后


比较普遍会遇到的情况,就是离婚后的家长分别去组建了新的家庭,这时候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关注。

王婧医生表示,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地会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忠诚。所以当他要面对新的爸爸或是新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冲击,因为这可能会带走亲生父母对他的关注。

另一个方面,面临新的组合家庭、新的继父继母,孩子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新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版权声明:本栏目文章内容及图像均为团圆心理官网或团圆心理会员原创作品,版权归团圆心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及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