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本质代表的是“爱”,教育的本质代表的是“规矩”。
在家庭里面,感性的妈妈,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爱、什么是安全。”
而理性的爸爸,则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社会的规则、规矩”。
而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现状都是:
不作为的爸爸越来越被边缘化,焦虑的妈妈越来越强势,夹缝里的孩子越来越辛苦。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容易焦虑、孤独、自尊心低下、甚至还有攻击性强、叛逆等性格和行为问题。在朱朝阳的眼中,父亲缺席了他人生中所有的重要时刻:考中学、生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他还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性格的领路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朝阳的信念逐步崩塌,将自己羡慕的妹妹推下高楼,最终误入歧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过,父亲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的缺席,会让孩子失去一些社会秩序、处世规范、行为准则等人生观教育的机会。之前看过一则新闻,四川眉山一位妈妈,因责怪女儿不好好吃饭,45秒内掌掴3岁女儿9次。在这短短45秒内,她不断扇打孩子的脸、背、手,甚至好几次将孩子打倒在地。她真正崩溃的来源,是经年累月丈夫的缺席,导致情绪的积累和崩溃。当一个妈妈一天24小时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生活的重心完全围绕孩子和家庭,长久下去,焦虑没有一个出口,只能靠打骂孩子来泄气。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的稳定而健康的土壤。那么,想要改变这种“爸爸缺席,妈妈们焦虑”的家庭相处模式的话,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们很爱对方,然后爸爸妈妈也很爱你只有当爸爸回到丈夫的身份,才会有更多的爱去给到孩子。而且当妻子感受到丈夫的爱,也会慢慢放下焦虑,用更加温柔和坚定地爱去感染孩子。育儿方式的分歧,可以在双方都没有情绪时再进行讨论,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围着孩子转。妈妈可以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放弃自我的成长。
只有一个不盲目逞强,能够自我尊重,自我放松的妈妈,才能让孩子也感到轻松。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爱和温暖,更要关心体贴妻子,不要让她感觉孤立无援。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地爱孩子,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