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心理爱能量金字塔

首页 > 爱的能力 > 家庭课堂 > 父母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的重要

父母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的重要

编辑时间:2023-08-31  来源:团圆心理官网  编辑:团圆心理  阅读:

家庭的本质代表的是“爱”,教育的本质代表的是“规矩”。

在家庭里面,感性的妈妈,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爱、什么是安全。”

而理性的爸爸,则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社会的规则、规矩”。

而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现状都是:

不作为的爸爸越来越被边缘化,焦虑的妈妈越来越强势,夹缝里的孩子越来越辛苦。
01
爸爸的缺席
孩子难以拥有完整的人格
心理学认为: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容易焦虑、孤独、自尊心低下、甚至还有攻击性强、叛逆等性格和行为问题。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在朱朝阳的眼中,父亲缺席了他人生中所有的重要时刻:考中学、生日。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他还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性格的领路人。
但父亲重组家庭后,朱朝阳的世界里父亲只剩下背影。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朝阳的信念逐步崩塌,将自己羡慕的妹妹推下高楼,最终误入歧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过,父亲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的缺席,会让孩子失去一些社会秩序、处世规范、行为准则等人生观教育的机会。
02
妈妈的焦虑
让孩子难以拥有幸福的能力
父亲缺席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收获一枚焦虑暴躁的妈妈。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四川眉山一位妈妈,因责怪女儿不好好吃饭,45秒内掌掴3岁女儿9次。
在这短短45秒内,她不断扇打孩子的脸、背、手,甚至好几次将孩子打倒在地。
最后被当地妇联约谈,甚至被多个部门教育训诫。
其实这位妈妈,原来并不是这样。
她真正崩溃的来源,是经年累月丈夫的缺席,导致情绪的积累和崩溃。
当一个妈妈一天24小时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生活的重心完全围绕孩子和家庭,长久下去,焦虑没有一个出口,只能靠打骂孩子来泄气。
为何妈妈们总是那么焦虑?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承担太多,没有人分担。
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也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03
父母完整的爱
才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
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的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这土壤里,有爸爸的陪伴,更有妈妈的从容。
那么,想要改变这种“爸爸缺席,妈妈们焦虑”的家庭相处模式的话,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
1. 不要忽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
无论多忙也要给夫妻两人一些单独的时间和空间。
如看场电影、吃顿大餐、甚至出去旅游等。
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们很爱对方,然后爸爸妈妈也很爱你
只有当爸爸回到丈夫的身份,才会有更多的爱去给到孩子。
而且当妻子感受到丈夫的爱,也会慢慢放下焦虑,用更加温柔和坚定地爱去感染孩子。
2. 尊重彼此的育儿理念和方式
妈妈们因为自身角色使然,会对育儿更加精通。
当爸爸做的不好的时候,有的妈妈会忍不住批评。
其实爸爸也是爱孩子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
我们要允许父亲对孩子的这种爱的流动。
育儿方式的分歧,可以在双方都没有情绪时再进行讨论,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妈妈需要从家庭中适当释放自己
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围着孩子转。
妈妈可以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放弃自我的成长。
只有一个不盲目逞强,能够自我尊重,自我放松的妈妈,才能让孩子也感到轻松。
4. 爸爸需要重视回归家庭
作为爸爸,不要忘记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工作以外的时间,尽量多留给家庭,留给伴侣和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爱和温暖,更要关心体贴妻子,不要让她感觉孤立无援。
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一场爱的“合谋”
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地爱孩子,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


版权声明:本栏目文章内容及图像均为团圆心理官网或团圆心理会员原创作品,版权归团圆心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及引用!